“风投之城”再进阶 “移大树”后不忘“播种子”
发布日期:2023-03-27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量:
字体:

航拍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市委宣传部供图


第6站 合肥

合肥的GDP

2011年—2021年

累计涨幅213.83%

在经济总量超5000亿元的城市中GDP涨幅位居全国第一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2021年

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4.9%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1.6%

2022年对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84%

“我们最近接待不断。”3月初,四川日报全媒体工业“灯塔”十城行采访组来到合肥时,发现包括深圳、佛山等工业强市,都竞相来合肥取经。

合肥不靠江、不靠海,资源优势并不明显,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座“明星城市”:工业总产值从千亿到万亿,仅用了10年。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尤为引人注目,2012年—2021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4.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1.6%。2022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已高达84%。

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投下一个个耀眼的关键项目之后,神奇还能延续吗?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招大引强之后,“合肥模式”已悄然升级。利用金融工具助力初创期、成长型的企业,合肥又有了新的打法。

一个补上短板的“基金丛林”

既要移大树又要播种子、育树苗,实现国资对创新企业的“接力投”

合肥新站区,新蚌埠路与魏武路交叉口西南侧,坐落着一家“超级工厂”。偌大的十万级净化车间氤氲着淡淡的黄光,这是维信诺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

车间内,机械臂正从卡夹上稳稳当当地夹取玻璃基板。工厂内遍布几十万个传感器,1200余台设备全部联网,每天产生数十亿条数据。经过30天时间、近万道工序,一块平平无奇的玻璃基板,在这里摇身变为价值千金的柔性显示屏。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伟介绍,总投资440亿元的维信诺项目,是合肥深化新型显示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也是“风投之城”大手笔的明星项目之一。

参照京东方模式,在220亿元资本金中,维信诺出资40亿元,合肥市多个国资平台共同出资180亿元。项目迅速补齐了合肥在柔性屏生产上的空白,发挥AMOLED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当地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横向升级。

通过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投入和引导,促进本地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业内被称为“合肥模式”。

2008年承接京东方6代线,开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之路;2017年联手兆易创新成立合肥长鑫,成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2020年押注蔚来,赶上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大项目夯基垒台,奠定产业基础,合肥逐步培育起“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产业。

国资领投,招引大企业大项目落地,合肥尝到了甜头。但他们很快发现,只盯着金字塔顶端的企业,而忽视了金字塔底座数量众多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对产业培育影响巨大。“一些优质的项目、企业就被其他省市挖走。”合肥市国资委规划处处长陈晓明说。

怎么办?将投资前移一步,让处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对应的基金工具。继天使基金之后,2022年5月,合肥市设立种子基金,帮助初创一年之内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合肥产投集团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杨希娟说,如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比作种树,招引京东方、蔚来等企业是通过投资“移大树”,对科技型创业公司的投资是“育树苗”,投资更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则更像是“播种子”。

至此,合肥的“基金丛林”补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为矩阵,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实现对创新企业的“接力投”。截至今年3月,合肥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60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一颗不一样的“种子”

宽容失败,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50%的亏损

种子基金并不是新生事物,但就实际运作来讲,许多城市的种子基金效用不佳。成立不到一年,合肥的种子基金却运作得风生水起,这颗“种子”有啥不一样?

首先,解决“敢投”的问题。“你做的项目个个成功,并不代表做得完美。”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合肥产投集团下属的安徽信投公司副总裁马红的一番话出人意料,“因为这说明你一定很保守,放弃了很多不敢做的项目!”鼓励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助力硬科技产业聚集发展,是合肥的目的所在。

在业内颇负盛名的合肥市天使基金就专做小微直投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一系列配套服务。但天使基金仅有30%左右的投资企业成立时间小于一年,且无法投资未成立企业的科技团队。

种子基金应运而生,并且在设立之初,就明确“宽容失败”。“合肥是全国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容忍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马红说,《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明确,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过50%的亏损。在种子基金运作过程中,绩效评价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予以评定,而不是对单个所投项目造成的投资亏损进行评定。此外,还有一套尽职免责机制。例如在种子基金运作过程中,因企业技术路线、工艺路径选择出现问题而导致投资损失,免除基金管理机构相关的投资损失责任。

有上述条款“壮胆”,马红等人就有了投项目时“扶早”“扶小”“扶优”的底气。

第二,是解决“投什么”的问题。合肥市种子基金专门扶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以“原始创新、源头创新、集成创新”为主要投资标的。在杨希娟看来,这是一把“锄头”,挖掘更多成果,把市场的目光引向创新链更前端;这也是一座“桥梁”,缓解融资难题,通向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最终决定投与不投的,是合肥产投集团成立的投委会。“项目上会之后,投委会投票决定。”马红说,一看技术实力,二看能转化什么成果。

在“中国声谷”C区,记者来到刚拿到种子基金200万元投资的安徽瑞邦数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去年最难的时候,账面上的钱已经撑不了员工半年工资。”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小娟说,获得200万元种子基金,就像雪中送炭,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现金“输血”之外,国资背景的种子基金也让企业后续持续融资更容易。“还为企业吸引人才加大砝码。”孙小娟坦言,他们一直想引进的一位销售合伙人,在公司拿到种子基金之后果断加盟。

“撒下一堆种子,期待若干年以后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马红对种子基金的未来憧憬满满。据她介绍,去年投资了50个项目,今年数量还要翻番。

记者观察

先天不足何以后发制人

地标?没有地标。

美食?美食“荒漠”。

游玩?打车到合肥南站,高铁两小时内可抵达各处风景名胜。

在合肥采访,我们常被当地的“谦虚”搞得哈哈大笑。但他们说,这不全是自谦,合肥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城市。

1952年被确定为安徽省会时,合肥被戏称为只有“5平方公里、5条马路、5盏路灯和3个铁匠铺”,全市的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只有20多家,仅有的机械设备是一台四尺车床。

这样的画面,很难跟如今的“风投之城”画上等号。175亿元引来京东方,1500亿元押注合肥长鑫,70亿元战略投资蔚来汽车,这些年,合肥因为三发三中,扬名天下,成为风头正劲的“网红城市”。

先天不足,为什么可以做到后发制人?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合肥抓住了这个契机,于2005年作出实施“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审议通过《合肥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近20年的时间,坚持走创新型工业化道路,跑出了“黑马”速度。一次次踩准节奏,成就了今天的合肥。

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值得总结和借鉴的至少有三点。

首先,创新引领,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走的是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创新作为最大的事情来抓。“每年市上开两会只说两件事,反复说,不停说,一是科创,二是产业。财政紧张,但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中科大发展。”合肥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座“视创新如生命、把创新当使命、抓创新像拼命”的城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

第二,集中力量,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八大产业集群,几乎都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通过“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催生并壮大出来的。

第三,敢于拍板,敢于免责。当年合肥拿出“家底”投京东方,面临较大的压力。在进行充分产业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合肥最终拍板敲定了京东方6代线项目。这之后,引来产业链70余家配套企业落地,10余年,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使合肥成为我国光电显示产业的中心之一。

投资有盈亏。合肥也曾因投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10多亿元打了水漂。但由于敢于免责,制定了“尽职免责”条款,减轻了因可能出现的投资失败而给干部带来的问责风险,消除了后顾之忧。

采访期间,最新出炉的一组数据让合肥上下深感振奋: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16.9万,仅比杭州少0.3万,增幅居长三角第二位。人口吸引力,是合肥这些年经济实力与产业发展的最好证明。

城市方法论

科创与产业“双向奔赴”合肥如何做到

在晚上拜访合肥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也没有扑空。夜幕降临,大楼的灯火亮了起来,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老师和博士生正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开展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

而在合肥高新区,风光秀丽的蜀西湖旁,布局着一条“量子走廊”。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坐落于此,不远处数百米长的云飞路上,聚集了几十家鼎鼎有名的量子科技企业。

科创与产业相融共生,让我们不禁好奇,这样的“双向奔赴”,合肥是如何做到的?

圈出环境最好的地方

用于前沿科技研究

合肥有着丰厚的科创资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双子星”熠熠生辉。2017年,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

如何深挖大院大所大学“富矿”,让科创的“鸡”孵化出产业的“蛋”?合肥从“筑窝”开始。

“建设科创平台,合肥有超强意识,投入可以说不计成本。”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傅为忠指着合肥地图上的几个城市内湖说,环境最好、最贵的地方,都划了一大片地用于科创研究,用来集聚省内外高水平创新资源,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构建就地研究、就地产出、就地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

同时,合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化身成果收集“侦察兵”,积极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科研单位等对接,深入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寻宝”,及时掌握对接最新科技研发动态。做好成果转化“经纪人”,及时给予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在这种环境下,科大讯飞、科大量子、华米科技等高校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完成实验室到生产线的“一跃”,合肥“自产”企业队伍日益壮大。

定向招募知名高校院所

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堵点痛点

产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点、痛点和堵点,如何解决?合肥给出的方案是,引导产业链和应用端去找创新链。

就在本月,合肥“科创大脑”平台正式发布。这一平台围绕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两个核心数据库开展建设,企业可通过揭榜挂帅,按需求寻专家。记者从平台官网注意到,截至目前,平台已发布“揭榜挂帅”项目252件,129件榜单已揭榜,平台成交金额达5.473亿元。

不仅如此,聚焦产业发展痛点和市场需要,合肥定向招募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方向明确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比如,围绕合肥产业地标‘急终生智’中的安全应急产业,合肥与清华大学合作,联合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傅为忠介绍,该研究院专门攻关城市燃气、供水等方面高风险空间识别等核心关键技术,破解复杂环境风险监测感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而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则是合肥立足高端装备制造,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经过6年发展,研究院孵化集聚了多个上中下游产业链项目,企业需要的技术,都可依托研究院平台加以解决。

强大的科创资源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靠山”。2022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家,平均每天诞生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历史新高,总数达6412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