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发布日期:2018-03-05
信息来源:政策法规处
浏览量:
字体:

      创新,是合肥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最靓丽的名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合肥市扬创新优势抓发展机遇,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抢滩科技创新制高点

要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关键要看这个城市的创新要素配置和供给能力。

走进中科大先研院,能说会道的科大智能机器人、京东方110英寸超高清4K电视、能将每一颗极细微杂物从大米中剔除出去的光电智能色选机、用于嫦娥工程的低温超导接收机——一项一项科学前沿技术引无数参观者惊叹。这里成为合肥创新资源集聚的“要素市场”和科研实力的“展示大厅”。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视察期间,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

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的要求部署,大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量子通信、平板显示、智能制造、太阳能光伏、智能语音、生物医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去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可以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获批,标志着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创新之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揭牌后,合肥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合作为使命,积极编制滨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环巢湖科创走廊等重大规划。

大科学中心将集聚国内外相关科研力量,支撑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科学、量子功能材料、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等前沿领域创新研究,产生重大科技突破,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科学中心——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量子通信研究在国际上全面领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成功落户,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大基因中心等加快建设,安徽创新馆建设积极推进。

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亮点印证合肥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坚实轨迹。合肥正以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为龙头引领,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平台、大基因中心等创新平台。

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装置是国内唯一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是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稳态物理最重要的前期实验平台;稳态强磁场装置是国内唯一、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强磁场实验装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现有装置群,在无机低维半导体、量子功能材料、核聚变等研究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持续刷新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时间、稳态磁场强度等多个世界纪录。

除此之外,合肥市还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清华启迪科学城、合肥北航科学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合作项目加快推进。加强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00多家。同时,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建设了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中德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新型协同创新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新平台建设使得合肥市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在此基础上,合肥大力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258家,新增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家、各类众创空间15家。在此基础上,还出台打造创新之都人才新政“20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300余人,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哈佛八剑客”追梦科学岛成为人才回归、创新报国的时代佳话。

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助力转换发展新动能

“创新之都”不仅要有集聚创新要素的“磁力”,还要有影响一个时代的产品创新,要把创新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市场优势。

在魏武路和铜陵北路交口东北角,矗立着一座“巨无霸”工厂,这就是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10.5代线厂区。不见往日塔吊林立,代之以高阔的厂房,纵横通达的道路,井然有序的机器。在京东方10.5代线全程无尘化生产车间内,机械手不断忙碌。一块块10.5代线玻璃,经过清洗、镀膜、切割和搬运等200多道工序,成品液晶屏就能发往客户。

当下,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呼之欲出——新型显示冲刺世界级产业集群,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基板建成投产,视涯硅基OLED启动建设,站上了显示产业全球制高点。集成电路产业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产值位居全国前列;晶合晶圆、新汇成封测顺利量产,实现了“中国芯合肥造”,长鑫存储器晶圆等加快建设。强攻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建成智能工厂41个、数字化车间320个,合肥万力轮胎建成国内行业首家全流程智能工厂,全国首个1MW、0.1MW国产微小型燃气轮机产品完成定型并将投放市场。这些创新产品擦亮了合肥“创新之都”的金字招牌。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的重大自主创新专项,正在让合肥抢占技术与产业竞争制高点,构筑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新优势。

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的战略部署,决定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三重一创”建设作为推进创新转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聚焦重点、整合资源、集成政策,加快建设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积极培育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三重一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共集聚重点企业450家,累计实现产值4585亿元,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超16%,带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增国家、省级各类创新平台134个,获重大技术成果9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39项,获得省级以上认定的新产品79件,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1149件。

令合肥引以为豪的还有正在加快实施的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也实现了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突破。

在精准医疗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方面,中科普瑞昇首创国内HDGS肿瘤精准用药技术体系,自主构建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癌症细胞库,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天麦生物开发应用新型蛋白质类药物口服给药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从单纯的诊断治疗转变为以管理服务为特征的创新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模式。

而多模式引导的一体化光子放射治疗系统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在高精度5D自动建模方面,建立了目前精度最高的中国辐射虚拟人模型Rad-Human,为精准放疗各个关键环节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基于体表标志物和无体表标志物的定位摆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到亚毫米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有智能汽车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目前已完成年产十万台新能源汽车项目主体厂房建设、完成首台电动自动驾驶样车研发并成功首秀。

更有不能不提的量子通信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自专项开展建设以来,已研制开发了2款新产品、3款核心器件,4款软件,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PCT日本发明专利3项、PCT美国发明3项。开发出全球首款商用化时间相位编码QKD产品、全球首款高效低噪的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产品,同时联合南瑞集团发布首台电力专用一体化量子加密设备NetKeeper-2000Q量子加密机。

另外,核能装备铝基碳化硼复合材料中子吸收板重大专项。国内首次采用并建立了高能球磨和挤压等设备的生产线,产品多项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交付国内首台新燃料运输容器用中子吸收板,成功交付国内首批国产化民用核电站用中子吸收板。

下一代机器人研制及产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目前已研发完成全球唯一具备位移反馈传感器的纳米操作系统的自动纳米操作机。

生物酶法生产重要医药原料beta-丙氨酸与产业化应用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领域,高品质Beta-丙氨酸生产化水平处于国际领先。

石墨烯的大规模制备及下游应用开发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完成了石墨烯粉体宏量制备生产线的升级改造,研发的超临界物理解离吨级石墨烯粉体生产法为国内外首创。

除此之外,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在提速中发展。出台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实施意见,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加快推进,巢湖、庐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有序推进,中博会、家博会、农交会等重大展会成功举办。与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新华三等行业龙头达成战略合作,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及首个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挂牌运行,全球首家共享书店在肥亮相。目前,全市新增5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总数达到30家;4个服务业集聚区获批全省首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

敢于“无中生有”、善于“小题大做”,合肥市在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竞进提质,坚定不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了产业经济,更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树立了合肥经济发展的品牌和特色,占据了引领产业前沿的不败之地。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构科技创新生态圈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行业,依托创新崛起的背后一定都有制度的力量在推动。现在,合肥正在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而合肥的制度创新也在向这样的目标发力。

如今,在合肥创新创业的"创客"们会发现,办理企业注册登记越来越省时省心省力。这主要得益于合肥不断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

近年来,合肥市全力落实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任务,持续优化全市“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环境,推动各类社会群体享受政策红利,实施了一系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举措。

在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投资审批改革中,我市及时对接审批权限下放。实行分类“瘦身审批”,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减少12项,精简率达到47.8%;社会投资项目备案精简为2类;政府投资项目压缩审批时限,实行“缺件审批”,执行“7+20”。创新社会事业类项目审批,出台《公益性项目流程优化实施意见》,实行“列入计划视同立项”、“以初步设计代项目可研”等改革,探索教育、卫生类项目由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审核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在放宽准入限制,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中,合肥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不仅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加大民间投资力度,还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在实施公正监管,加快构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中,合肥进一步落实全市社会信用代码改革。税务、人行等部门注重实时获取统一代码及相关信息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市发改委等部门在办理项目备案等工作中,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标识码。此外还持续开展“七天双公示”工作, “七天双公示”工作已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开发区,累计向“信用中国”、“信用安徽”实时报送双公示信息超过39.1万条。此外,还建立完善信用监管体制。

不仅如此,合肥市还不断推动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建立全市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运行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全市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试水”用大数据手段监测经济运行,建成大数据平台并投入运行,实时监测合肥发展所需的资本、人才、技术、货物等各类发展要素流动,对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合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继续坚持抓好“放管服”,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加快实施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改革进程,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以省城创建“双创”示范城市为契机,激发市场发展活力,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蓬勃健康发展。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驱动合肥前行,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纷纷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拥有了在城市发展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创新是一条没有终点的高速公路,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合肥底气十足,迈开自信的大步,正奔向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附件列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