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 调结构 闯难关
2024年四川工业交出优异“答卷”
发布日期:2025-01-08
信息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浏览量:
字体:

1月7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翟刚表示,2024年是我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一年,面对宏观环境挑战增多、我省工业发展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工业运行压力增大等不利因素,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持稳增长、调结构、闯难关,较好完成了既定任务,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一年,实干为要。翻看2024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绩单”,四川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紧抓快干,以“干在实处”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埋头苦干”稳增长

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工业稳则经济稳。

过去一年,四川解企业难题、破产业难点,工业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一体推进“企业主导、平台支撑、项目引领、转化应用”,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

着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8 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家,遴选企业研发平台专项124个。加快建设新型创新平台,建成“14+2”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8家,遴选制造业重点中试平台194家。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23 项产业基础领域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工业软件协同攻关与体验推广中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不断增强重点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推进机制,遴选高端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15条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链图谱、梳理“链主”“链属”企业清单,启动“四链融合”试点。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渝电子信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工业企业是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的“生力军”,重点行业成为稳住四川工业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面对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压力,四川谋划政策措施,“埋头苦干”聚力攻坚,努力走出工业“突围”之路。

一方面,突出10个工业大市、10个重点行业、50强重点企业以及重大工业项目,抓调度、保要素、优服务、解难题。组织“一季度开门红”“攻坚二季度、确保双过半”“稳重点、提增量、降减量”“解难题、谋项目、建机制”“双十突破、高位收官”等专项攻坚,扎实开展重点市州、重点企业“一对一”帮扶。

另一方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稳增长方案,用好用足国家“两新”“两重”支持政策,制定促进工业经济“开门红”12 条、“稳增长”7条,推动省政府“18条”“16 条”政策直达快享,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工业经济逐季实现高位开局、波动回稳、加力提速、稳健收官。

“真抓实干”调结构

衡量经济发展有两把标尺,一把是总量,一把是结构。前者代表的是速度和规模,后者反映的是质量和效率。

过去一年,四川工业战线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

——统筹“提质”与“倍增”,加快提升产业体系高端化现代化水平,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在钢铁、水泥、汽车等领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动地方特色美食工业化。巩固提升优势产业,促进优势领域成链集群,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和开发利用,发展新产品、新材料,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规划布局25条产业新赛道,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商业航天及卫星网络、低空经济等新增长点,抢占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技术、智能安全、数字医药等未来竞争高地。

——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大力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完善智改数转“1+2+N”评价指标体系,投用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支持重点项目456个,开展工业企业评估诊断 1.3万余户。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打造5个国家级典型应用案例和3个重点揭榜项目。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依托富余水电开展绿色算力试点,夯实工业互联网、算力等数字化底座,累计培育智能工厂273家、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新入选国家5G 工厂17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新增上云企业近4万户。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擦亮工业经济的生态底色,大幅提升工业绿色化水平。

扎实推进节能降碳,深入推进钢铁、建材等4个重点领域碳达峰,全面推广绿色制造,深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全国率先制定《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企业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改造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12家、绿色工业园区8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2家。绵阳、德阳、自贡、遂宁入选全国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真抓!实干!结构更优!“势”与“能”,如何更显强劲?

产业园区承载能力稳步提升:聚焦特色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提升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专项支持园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健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园区。

优质企业培育服务取得新进展:坚持大中小融合、“育”“引”“扶”联动,着力推动工业企业“上规、上市、上榜、上云”。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单项冠军企业 29家;开展工业领域“拓市场稳增长”供需对接、助企惠企服务,启动建设“企业之家”服务体系,开通企业诉求服务平台和96999 服务专线……

“紧抓快干”闯难关

环顾外部,国际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着眼内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

过去一年,四川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省市联动、协力奋斗,一些工作实现了较大突破、走在了全国前列。闯过难关、蹚出新路。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和规模实现突破,排名提升至中西部第一位——新增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超3万亿元,集群数量、规模排名提升至中西部第一。

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实现突破,涌现一批国之重器和重大装备——聚焦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水平推动5条产业链攻关和5个行业“锻长板”任务,着力推动重大技术和装备攻关,诸多“全球最大”“世界首台”“全球首列”“国内首个”均有“四川造”身影。

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取得突破,百亿级项目攻坚成果丰硕——高质量举办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组织人工智能、新材料等行业专场招商 50余场次。全年实施百亿级项目50个,重大项目牵引带动突出,全省发电设备、钒制品产量全球第一,锂产品产能全国第一。

产业创新取得新成效,率先在全国开展新一轮自创区政策改革试点——成都高新区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揭榜挂帅”工信部“未来产业”项目、产业基础领域“技术创新”项目共48项,争取国家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17个、占总数的10%左右,数量全国第一。

数智化转型发展提速提效,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智改数转赋能平台——聚集140家优质供应商、356个专业产品对企业开展一站式、全流程、智能化服务,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成都获批西部唯一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成都、宜宾获批国家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四川入选全国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

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紧抓快干,四川工业交出了一份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优异“答卷”。面向未来,四川工业战线将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出新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