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潮生 “链”动新未来
——写在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召开之际
发布日期:2025-05-09
信息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产业转移呈现出新动向,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趋势更加凸显。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位于西部的经济大省四川,正通过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行动告诉世界——这里不只是要素成本的“洼地”,更是创新转化的“高地”;这里不是产业转移的“终点站”,而是产业跃升的“始发站”。

于5月8日至10日召开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恰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

一个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平台,一个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当“国字号”盛会的聚光灯再次对准四川的时候,承接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答卷将渐次铺陈,中国产业转移的协作新范式将跃然眼前。

在这场东部产业西迁的浪潮中,四川正勇立潮头、乘势而上。

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批量生产构型的1/4缩比模型 (新华社发)

柯拉光伏电站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供图)

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施工现场(新华社发)

锂金属固态电池成套线局部 (新华社发)

“川”越东西

厚植产业转移的“优选地”

3 月 28 日,位于资阳的四川仕净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制造基地迎来里程碑时刻——长870 米的一号厂房内,首片N型高效TOPCon太阳能电池片成功下线,标志着资阳光伏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作为仕净科技在国内布局的第二个光伏制造基地,这个从千里之外的苏州而来的“百亿项目”,在2024年的春光中破土动工,又在2025年的春光中焕发新生,用一年的光景,拔节生长成四川光伏产业版图中的新力量。

同样用一年时间孕育新期待的,还有时隔一年再次在成都召开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据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新闻发布会介绍,会前已收到1000余家企业的参会报名信息,省外有转移意向的产业项目超过300个、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

这个数字,较去年活动的项目数量增加1倍以上、投资额增长超7成。企业为何青睐四川?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吸引投资的核心竞争力。

四川工业起步于“一五”时期,奠基于“三线”建设,经过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在全国产业发展版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四川更是持续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产业转型提速、新动能加速成势,为抵御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带来更强支撑。

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增速较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延续了2022年以来连续三年平稳回升的态势。有效助力2024年四川经济总量超6.4万亿元、保持全国第5。

全方位的产业基础,使四川不仅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实践中发挥出强劲实力,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去年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超85%的签约项目来自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东部地区,项目类型主要涉及四川六大优势产业中的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可谓是“双向奔赴”。同时,为护航项目落地生根,四川对签约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分类纳入省市县各级重点项目库,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推动转移项目加快建设。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今年一季度,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分别增长7.2%、18.1%,比全国增速高0.7、6.1个百分点。一个观点得到广泛认同——今年一季度四川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转移项目作出的积极贡献。

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今,四川正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机遇,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选择四川、落地四川,进一步建强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圈,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链”动未来

打造产业跃升的“样板间”

近年来,我国通过举办多场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促使一大批重大项目在中西部地区签约落地,各省份的优势被进一步放大。

面对这场跨越山海的产业“接力赛”,四川如何提升“接棒”的速度与质量?窥视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已能见微知著——

从去年主题中的“共谋产业新布局”到今年的“同筑圈链新生态”,主题升级的背后,是四川对“建圈强链”的战略聚焦,更是四川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主动作为。

不仅如此,本次活动的专题活动也主要围绕我省“15+N”重点产业链展开,将分别围绕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和软件产业,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产业,化工新材料及绿色建材产业,高端能源装备产业,医药健康产业,食品轻纺产业等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组织8场专题对接活动。

沿“链”进阶,向“新”而行,展现了四川把握好新时代产业转移趋势,着力打通堵点痛点、优化产业生态的“谋”与“动”。

早在今年初,省政府就召开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项目推进会,强调要优化产业生态、强链延链补链,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同样在年初,省政府还研究制定了重点企业对接机制,重点锚定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从“顶层设计”到“现实图景”,事实上,四川已然通过“链式反应”重构产业地图。

在成都,依托京东方等链主企业,已聚集上下游规上企业40余家,涵盖玻璃基板、光掩模版、测试设备等核心配套环节,持续完善“材料—设备—面板—终端”全链条生态,为成都建设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在绵阳,“链”上大湾区的“双向奔赴”愈演愈烈。创明新能源项目、埃克森新能源项目等一个又一个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生根,带动相关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助力绵阳进一步发挥“中国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

宜宾,“链文章”依然精彩。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争取到动力电池巨头企业宁德时代落户临港经开区后,又围绕这一核心企业,精准吸引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如今的宜宾已经深度嵌入全国乃至全球绿色新能源产业链,动力电池产销量约占全国16%。

吸引“链主”入川,是四川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和机理,主动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有效实践。

如今,随着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的召开,四川又发出了“链”动新未来的邀请函,旨在以开放的姿态、完善的生态和创新的活力,在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展现更大作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

听,这场产业转移的“东西交响”,正在奏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