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区 | 无障碍
首页
  • 机构职能
  • 新闻中心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服务
  • 专题专栏
  • 互动交流
长者专区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信要闻>经信动态
四川如何玩转“工业+文旅”?
发布日期:2025-09-19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量:
字体:

俯瞰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厂区。 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供图

嘉阳蒸汽小火车。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郫县豆瓣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基地。 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一班开行在田间的小火车,车头喷出阵阵蒸汽,人们兴奋地举起相机留影。一堂人气爆棚的汽车知识课,工程师细致地讲解“冲焊涂总”四大工艺,引得听众连连点头。上述场景,一个发生在工业遗产地,一个发生在工厂车间中。印象中有趣、柔软的文旅,就这样顺着一处处工业遗迹、一条条生产线,与看似严肃、冰冷的工业产生了联系。

工业遗产、工厂车间,已成为游客热衷探访的目的地。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保护用好工业遗产遗址,创新“工业+科技+旅游”模式,实施一批工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作为工业大省和文旅大省的四川,如何立足工业资源禀赋与文旅产业优势,玩转“工业+文旅”?

玩转工厂车间 企业变成“网红”打卡地

9月17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车间内,近千台机器人协同作业,55秒下线一台整车。

2009年,一汽-大众将长春总部之外的首个整车制造基地放到了这里。十多年后,这家汽车企业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了:为推进汽车知识普及与工业文化传播,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打开大门、开放工厂,每年吸引上万人次的市民游客来到这里体验汽车智造与汽车文化。

“场景化体验、知识型浸润、沉浸感营造。”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党委书记、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高解放道出企业在参观内容设计上的三大亮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见证从一块钢板到一辆整车的生产全过程:在焊装车间,看机械臂如何精准焊接;在总装车间,见证“55秒下线一辆车”的高效;在质量检测中心,近距离围观一辆车如何经过路试、淋雨试验等严苛测试……

不止“可观”,还有“可体验”“可带走”。学生们能够参与汽车科普课堂,自己动手拼装汽车模型;企业团队则能够学习涵盖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安全环保等多主题的研学课程。同时,还有工厂特色餐食及捷达文创产品可供自由选购。

“自开放至今,我们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超10万人次,覆盖学校、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团体。”高解放表示,通过内容精品化、区域联动化、传播数字化,文旅体验还将迭代升级。例如,将针对儿童、企业职工、公众等不同客群特点打造精品路线,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定制化体验。同时,与川内其他工业基地串联成线,共同打造“四川智造工业体验走廊”。

“科技范儿”十足的先进制造业,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四川在发展工业文旅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工业文化IP,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拓宽了想象空间。

占地约1.8万平方米,拥有700余口发酵条池……在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阳光晒场,一键式滑动天窗、强制通风及自动翻搅设备实现“白天翻、夜晚露,晴天晒、雨天盖”,让游客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生产场景。而在不远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基地,4000口晒缸之间,手工匠人们正在使用特制木杵翻搅酱醅,游客仍可以直观感受古法发酵工艺的核心流程。

“传统与现代融合,形成‘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双重优势。”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旅游线路开放以来,公司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工厂直营门店销量保持持续增长。

工业企业“搞文旅”并非“不务正业”,还带来了“1+1>2”的融合聚变效应。

近来,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新上线了集章明信片与线上兑换活动——游客在工厂各点位收集印章,可在线上线下兑换礼品,进一步增加参观趣味性,提升参与感。这一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将工业旅游从“参观式”升级为“参与式”,带动文创产品与品牌产品的销售,提升文旅经济价值。

玩转工业遗产 厂房变身文旅新“地标”

不只是现代化车间,旧厂房也正在变身为新型文化空间,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区成为了人们竞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以“文化赋能制造、工旅双向融合”为重点,统筹政策规划、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深入发掘工业文化内涵,推动工业遗产、现代制造、研学教育等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力争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多元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

其中,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载体,是打造的一大重点——打造成都东郊记忆、舍得酒业泰安作坊遗址、成都水井坊博物馆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四川共有国家级工业遗产20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位于乐山市犍为县的嘉阳·桫椤湖旅游景区便重新“点亮”了老矿井的“灯”。

“朋友们,眼前的体验项目俗称‘猴儿车’。在生产矿井里,工作面最远有十公里左右,矿工们为了节省体力,就用眼前的乘人装置代步。”讲解员的解说,把观众的思绪带回了上个世纪的矿井——黄村井。

“整个体验项目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改造升级,更大程度地融入矿山文化、加强互动性,就是为了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以亲身体验、亲手触摸的方式增长知识、感悟精神。”在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大春看来,工业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比如,景区内还在运行的嘉阳蒸汽小火车及芭石窄轨铁路便是“限定版”,但随之而来的课题,就是如何让它们“活起来”。

在黄村井当矿工、在火车上变身火车司机、进行矿工小院主题情景互动、吃广场坝坝宴、打矿工牌、唱矿工歌……近年来,景区创新推出各类体验项目,将百年嘉阳铁道和煤矿两大工业主题文化活化利用,不断提升景区吸引力。截至8月31日,今年景区已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5万元。

杨大春说,下一步仍要沉下心来进一步提升硬件品质和服务质量,同时以数字化、故事化、体验化、智慧化为方向,个性鲜明地往“4.0智慧沉浸型”方向转型升级。

在自贡市,同样有一口井,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燊海井凿成于1835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盐井。近200年的风雨,仍然没有让这一工业瑰宝褪色——2024年,景区旅游收入达1313万元,其中门票收入657万元,文创产品收入656万元。

景区文创产品等二次消费收入与门票收入长期“平分秋色”,这并不容易。

“工业遗产不仅要保护传承,还要开发利用。”自贡市燊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忠相介绍,燊海井发挥活态工业遗产的特有优势,持续推出以盐为主的文创产品。比如,他们以深井天然矿泉卤水为原料,用豆浆去除杂质,用传统工艺精细熬制的“国风”手工盐,独具特色,很受欢迎。

在胡忠相看来,游客的参观过程就是“带货”过程,所以更需要挖掘盐文化,让游客可观、可感、可触摸。“目前景区面临空间局限和体验单一的瓶颈,我们计划在文物核心区之外建设传习基地,借力数字化技术,全面展示盐工劳动生产的全过程,能够让游客直观体验,增强沉浸感。”

“以工业精神塑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内核,增强‘四川制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文化赋能”和“工旅融合”行动的实施,引导企业用好绿色厂区、智能车间、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旅游、工业研学等活动。同时,加快工业文创产品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提升优质工业文创产品供给能力。特别要发挥超高清视频、软件信息等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内容+硬件+场景”协同的信息消费新生态。

附件列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友情链接:
  • 国家发改委
  • 工信部
  • 国资委
  • 商务部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四川省人大
  • 四川省政协
  • 四川省发改委
  • 四川省商务厅
  • 四川省国资委

主管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承办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信息中心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蜀ICP备11006040号-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06

联系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人民东路66号   邮编:610015   联系电话:028-86264181

四川如何玩转“工业+文旅”?

俯瞰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厂区。 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供图

嘉阳蒸汽小火车。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郫县豆瓣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基地。 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一班开行在田间的小火车,车头喷出阵阵蒸汽,人们兴奋地举起相机留影。一堂人气爆棚的汽车知识课,工程师细致地讲解“冲焊涂总”四大工艺,引得听众连连点头。上述场景,一个发生在工业遗产地,一个发生在工厂车间中。印象中有趣、柔软的文旅,就这样顺着一处处工业遗迹、一条条生产线,与看似严肃、冰冷的工业产生了联系。

工业遗产、工厂车间,已成为游客热衷探访的目的地。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全面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保护用好工业遗产遗址,创新“工业+科技+旅游”模式,实施一批工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作为工业大省和文旅大省的四川,如何立足工业资源禀赋与文旅产业优势,玩转“工业+文旅”?

玩转工厂车间 企业变成“网红”打卡地

9月17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车间内,近千台机器人协同作业,55秒下线一台整车。

2009年,一汽-大众将长春总部之外的首个整车制造基地放到了这里。十多年后,这家汽车企业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了:为推进汽车知识普及与工业文化传播,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打开大门、开放工厂,每年吸引上万人次的市民游客来到这里体验汽车智造与汽车文化。

“场景化体验、知识型浸润、沉浸感营造。”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党委书记、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高解放道出企业在参观内容设计上的三大亮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见证从一块钢板到一辆整车的生产全过程:在焊装车间,看机械臂如何精准焊接;在总装车间,见证“55秒下线一辆车”的高效;在质量检测中心,近距离围观一辆车如何经过路试、淋雨试验等严苛测试……

不止“可观”,还有“可体验”“可带走”。学生们能够参与汽车科普课堂,自己动手拼装汽车模型;企业团队则能够学习涵盖质量管理、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安全环保等多主题的研学课程。同时,还有工厂特色餐食及捷达文创产品可供自由选购。

“自开放至今,我们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超10万人次,覆盖学校、媒体、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团体。”高解放表示,通过内容精品化、区域联动化、传播数字化,文旅体验还将迭代升级。例如,将针对儿童、企业职工、公众等不同客群特点打造精品路线,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定制化体验。同时,与川内其他工业基地串联成线,共同打造“四川智造工业体验走廊”。

“科技范儿”十足的先进制造业,不仅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备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四川在发展工业文旅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工业文化IP,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拓宽了想象空间。

占地约1.8万平方米,拥有700余口发酵条池……在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阳光晒场,一键式滑动天窗、强制通风及自动翻搅设备实现“白天翻、夜晚露,晴天晒、雨天盖”,让游客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生产场景。而在不远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基地,4000口晒缸之间,手工匠人们正在使用特制木杵翻搅酱醅,游客仍可以直观感受古法发酵工艺的核心流程。

“传统与现代融合,形成‘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双重优势。”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业旅游线路开放以来,公司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工厂直营门店销量保持持续增长。

工业企业“搞文旅”并非“不务正业”,还带来了“1+1>2”的融合聚变效应。

近来,四川省郫县豆瓣股份有限公司新上线了集章明信片与线上兑换活动——游客在工厂各点位收集印章,可在线上线下兑换礼品,进一步增加参观趣味性,提升参与感。这一设计的核心目的,是将工业旅游从“参观式”升级为“参与式”,带动文创产品与品牌产品的销售,提升文旅经济价值。

玩转工业遗产 厂房变身文旅新“地标”

不只是现代化车间,旧厂房也正在变身为新型文化空间,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区成为了人们竞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以“文化赋能制造、工旅双向融合”为重点,统筹政策规划、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深入发掘工业文化内涵,推动工业遗产、现代制造、研学教育等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力争形成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地域文化特色、丰富多元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

其中,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载体,是打造的一大重点——打造成都东郊记忆、舍得酒业泰安作坊遗址、成都水井坊博物馆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目前四川共有国家级工业遗产20处,数量居全国第一。

位于乐山市犍为县的嘉阳·桫椤湖旅游景区便重新“点亮”了老矿井的“灯”。

“朋友们,眼前的体验项目俗称‘猴儿车’。在生产矿井里,工作面最远有十公里左右,矿工们为了节省体力,就用眼前的乘人装置代步。”讲解员的解说,把观众的思绪带回了上个世纪的矿井——黄村井。

“整个体验项目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改造升级,更大程度地融入矿山文化、加强互动性,就是为了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以亲身体验、亲手触摸的方式增长知识、感悟精神。”在四川川投峨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大春看来,工业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比如,景区内还在运行的嘉阳蒸汽小火车及芭石窄轨铁路便是“限定版”,但随之而来的课题,就是如何让它们“活起来”。

在黄村井当矿工、在火车上变身火车司机、进行矿工小院主题情景互动、吃广场坝坝宴、打矿工牌、唱矿工歌……近年来,景区创新推出各类体验项目,将百年嘉阳铁道和煤矿两大工业主题文化活化利用,不断提升景区吸引力。截至8月31日,今年景区已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65万元。

杨大春说,下一步仍要沉下心来进一步提升硬件品质和服务质量,同时以数字化、故事化、体验化、智慧化为方向,个性鲜明地往“4.0智慧沉浸型”方向转型升级。

在自贡市,同样有一口井,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燊海井凿成于1835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盐井。近200年的风雨,仍然没有让这一工业瑰宝褪色——2024年,景区旅游收入达1313万元,其中门票收入657万元,文创产品收入656万元。

景区文创产品等二次消费收入与门票收入长期“平分秋色”,这并不容易。

“工业遗产不仅要保护传承,还要开发利用。”自贡市燊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忠相介绍,燊海井发挥活态工业遗产的特有优势,持续推出以盐为主的文创产品。比如,他们以深井天然矿泉卤水为原料,用豆浆去除杂质,用传统工艺精细熬制的“国风”手工盐,独具特色,很受欢迎。

在胡忠相看来,游客的参观过程就是“带货”过程,所以更需要挖掘盐文化,让游客可观、可感、可触摸。“目前景区面临空间局限和体验单一的瓶颈,我们计划在文物核心区之外建设传习基地,借力数字化技术,全面展示盐工劳动生产的全过程,能够让游客直观体验,增强沉浸感。”

“以工业精神塑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内核,增强‘四川制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文化赋能”和“工旅融合”行动的实施,引导企业用好绿色厂区、智能车间、工业遗产资源开展工业旅游、工业研学等活动。同时,加快工业文创产品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提升优质工业文创产品供给能力。特别要发挥超高清视频、软件信息等产业优势,加快构建“内容+硬件+场景”协同的信息消费新生态。

附件下载
相关稿件

主管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承办单位: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507号 蜀ICP备11006040号-4 网站标识码:5100000006

联系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人民东路66号 邮编:610015 联系电话:028-8626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