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
●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四川的“双向奔赴”。面对这一发展窗口期,四川要以全周期理念和产业链思维精耕细作,不仅要把项目接进来,更要把产业“种下去”
●要从源头到落地、从生产到成长,构建“选得准、引得来、接得稳、融得进、长得好”的全周期招引育闭环;绘制本地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辨短板、识缺项;以产业链思维精准有序招引,突出“链主+配套”的组合模式,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期间明确指出,“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自2024年起,四川已连续两年高规格举行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承接产业转移的坚定决心和持续努力。四川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要接得住、接得稳,更要让产业融得进、长得好。
何以承接——
四川的硬核底气与独特优势
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是四川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使命所系。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正处于重构升级的关键阶段,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动梯度有序的产业转移,是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四川在全国产业发展版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向西开放的前沿地位、向南通道的关键支撑、向全国辐射的平台枢纽功能。重点产业梯度有序向四川集聚,有助于打造关键产业备份,筑牢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底座。
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是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切口。新一轮产业转移正跳出“劳动密集”“技术落后”等标签,转向以创新型、引领型、高新技术型项目为主。对四川而言,高质量承接重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补充现有产业体系的短板和缺项,促进优势产业进一步集群化、配套化发展,还能助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坚实的产业基础,是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底气所在。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具备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全省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其中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三大产业规模均突破万亿元;高校数量达139所,科研院所408家,拥有10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效显著、五大经济区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为产业项目落地厚植营商沃土。
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四川融入全国大局的关键支点。四川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起点。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全国第三,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中欧班列(成渝)、国际陆港、双国际机场协同运行等平台日益成熟,打造出“东接沿海、联通中部、西向亚欧”的多向开放通道,区位优势持续显现,链接全国、辐射全球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
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四川壮大优势产业的重要保障。四川自然资源基础雄厚,已探明矿产资源达136种,占全国发现矿种数的近八成,其中,天然气(页岩气)、钒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水土资源组合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大,是西部地区的粮食主产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居全国第二,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总的来看,四川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具备承载大工业的资源基础。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四川吸引优质企业的强力磁场。近年来,四川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着力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不断提质增效,“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改革成效显著,企业从投资到建设、从落地到运营,均能获得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全省推广“专员服务”“一企一策”等机制,政企互动更加顺畅,营造出“项目跟着服务走、服务围着企业转”的良好氛围。
如何承接——
以全周期理念打造产业链生态
产业转移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从源头到落地、从生产到成长,构建“选得准、引得来、接得稳、融得进、长得好”的全周期招引育闭环。产业转移也不是简单的“产能搬家”,而是要绘制本地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图谱,辨短板、识缺项,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和目标企业清单,围绕产业链核心环节和链主企业推进系统引育,避免“一哄而上”。要以产业链思维精准有序招引,突出“链主+配套”的组合模式,推动“建链”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补链”精准弥合结构短板、“强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延链”拓展协同服务链,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推动项目落地成势、做优做强。
“选得准”,就要做到因地制宜“绘蓝图”。建议以成都为中心,成都都市圈为主干,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等省域经济副中心为支点,发挥特色城市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支持成都都市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国家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绵阳和乐山重点承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锂电材料等配套产业;宜宾-泸州组团重点承接具有产业基础的电子信息、优质白酒、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南充-达州组团重点承接具有资源禀赋的能源化工、食品饮料、汽车汽配等特色产业。对于具有特色的资源型地区、革命老区、老工业城市等,鼓励立足本地优势产业,精准承接在消费地产品生产的转移,嫁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消费模式。
“引得来”,就要练就产业招商“真功夫”。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巩固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交流活动的成果,邀请更多知名企业来川交流、考察,持续深化与东部地区政府、央国企的互动;鼓励各地市招商“走出去”,选择客商比较集中、产业转移倾向比较强的城市开展驻点招商,建立产业转移服务中心,重点跟踪一些有转移倾向的项目,增强招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支持探索“东部研发+四川制造”“东部总部+四川基地”等新模式,达成异地托管、园区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双方都能接受、获益的合作方式;采取以商招商、以才聚商、以企引企、基地招商等创新形式,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化主体深度参与,有效提升招商专业化水平。
“接得稳”,就要打造生产要素“硬支撑”。开发区和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截至2024年9月,四川已建成50多个国家级综保区、高新区、经开区和121个省级开发区,具备坚实的承接基础。一方面要加快推动园区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另一方面,要强化土地、能耗、环保等核心要素统筹,补齐园区产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短板,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省级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融得进”,就要加快嵌入本地“朋友圈”。企业落地后能否扎根生长,取决于与当地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当地政府应主动推动转入企业纳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组织产业对接、技术交流、投融资撮合等活动,帮助企业“找得着伙伴、对得上需求”。同时,通过构建共建共享的服务平台、强化园区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互补。
“长得好”,就要培育产业生态“软环境”。对转入的龙头企业,聚焦项目投入、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重点环节,强化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与本土企业联合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打造可循环的本地产业生态圈。对转入的高成长型企业,建立分层培育推进体系,推动从创业型、科技型企业到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升级。
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四川的“双向奔赴”。对东部而言,向西转移不是“选择题”,而是寻求降低生产成本、拓展新兴市场的“必选项”;对四川而言,承接转移不是“接盘”,而是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的“接力”。面对这一发展窗口期,四川要以全周期理念和产业链思维精耕细作,不仅要把项目接进来,更要把产业“种下去”,让它们在天府之国、巴蜀大地扎得深、活得好、长得快,共同谱写服务国家战略与实现区域共赢的新篇章。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