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勇担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携手宜宾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和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等重大战略使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白酒(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进工业兴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6.5亿元。
泸州港,四川最大的水运港口
推进“建圈强链” 营造产业新生态
坚持高位推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产业体系决策部署,调整优化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为10条,明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委副书记担任总链长,构建“1条产业链+1名市领导链长+1个市级牵头部门+N个产业主要承载地”工作体系,形成“1+10”工作机制(1个领导小组办公室+10个产业生态链工作推进组),全力推进重点工业产业“建圈强链”。生物制药、核医药纳入全省产业新赛道,绿色建材、现代物流列入全省产业链主要承载地。
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合举办产业协作培训班、研讨班,共同打造川南渝西大数据产业联盟、泸永江装备制造产业联盟,连续三年开展泸永江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产业协作会等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政府、商会协会、企业形成联动,搭建产业上下游企业精准对接平台。发布“智改数转”供需场景、制造类企业供需场景等机会清单超1000条供需信息。大力实施项目建设突破行动,以产业精准分析为基础,围绕构建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精准引入产业链引擎性项目。
做优承载支持。构建“9+15+N”园区布局体系,持续完善生产性配套、生活性配套等载体资源,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成功培育1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5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发布总规模55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群,全力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国企)基金+市场化基金”雁阵格局,推动“政企银”三方共同发力,不断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通道建设,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中越(中老)国际班列实现首发,全省首个西部陆海新通道江铁海联运班列在泸发车并稳定运行,开放通道持续扩大。
加速“智改数转” 培育发展新动能
“实数融合”加速推进。近年来,泸州市以推进企业“智改数转”,打造试点示范标杆、建设转型载体、实施数字化诊断评估为途径,不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目前,全市主导产业累计实施“智改数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0家,实施“智改数转”项目超过300个,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泸州老窖),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节点1个(郎酒),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2家(泸州发展智汇科技、宏图智能物流),泸州老窖入选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化工园区万兆园区试点成功入选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培育了合江华艺陶瓷等一批国家级试点项目。今年,泸州市作为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的市(州)入选2024年度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督查激励公示名单。
政策支撑有力有效。出台《泸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星辰”行动计划(2025-2027)》。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面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能耗污染显著降低,本质安全迈上新台阶。市财政出资1300万元,为全市307家工业企业提供免费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开具数字化转型“处方”。积极推荐企业项目申报“智改数转”专项资金,2024年泸州市累计获得省级层面奖补超过1.1亿元。
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用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4年,全市国、省级创新平台增至19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家,获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
推进“进解促” 激发市场新活力
打造响应高效的服务平台。建立“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专项开发投用“一网、两端”企业困难问题收集转办督办线上服务平台,活动开展以来,走访工业企业1400余户,收集问题诉求900余个,办结800余个,为企业争取国省资金3亿多元,为26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1.8亿元。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在泸高校选派科研人才300余名,联系996家重点企业,2024年促成产学研合作40余项,累计124项。
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落地,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政务服务“一窗受理”获全国推广。深化投资项目“三段式”并联极速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最快7个工作日内“八证齐发”。在全省率先出台“府院联动”机制意见,建成“产法协同示范区”,2024年以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363件,办理涉企政务、法务7.5万余件次。
配置优良的要素保障。出台了《支持六大工业产业提质倍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落实助力企业降本增效“30条”措施等政策文件,每年统筹1.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工业发展,2024年以来兑现惠企政策资金超1亿元、减免资金超15亿元;打造“就事找我”企业用工前哨站,落实145家重点企业“一企一专员”,解决用工需求近万名;推动工商业用户参与直购电和直供气市场化交易,每年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20亿元。
下一步,泸州将深入实施工业兴市制造强市战略,按照新型工业化方向,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按照新质生产力要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促进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恒力(泸州)生产车间
(本文文字、图片由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