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的建议》第1341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日期:2023-09-22
信息来源:生产性服务业处
浏览量:
字体:

川经信提案〔2023〕101号

洪清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的建议》(第1341号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商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当前,我省正处在产业深度融合与调整的战略变革时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不高一直是我省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制约了我省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是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与实现方式,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以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服务”双轮驱动。

一、关于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双向融合转型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联合1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组织编写了《服务型制造案例集》,着力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转向用户为中心,聚焦服务增值,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从生产型制造走向服务型制造。成都市获评西部唯一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6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228个,重点领域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达44.7%,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位。聚焦设计赋能提升中小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连续13年举办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提升设计成果转化水平,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12家,省级81家。攀钢集团、成都经开区、爱创科技公司获批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和双轮驱动,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双赋”行动,探索开展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为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关于推动综合性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平台制度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平台+”行动,促进“平台+制造”融合发展,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等优势产业,培养重点工业互联平台42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5家,省级16家,四川省新经济重点平台10家。打造了天虎云商、1919酒类、丽维家直供等零售电商,云筑网、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等工业电商,川质通、17共享等检测服务平台,德恩精工、数之联等共享服务平台,积微物联、拉货宝、中油九州等供应链平台。长虹、极米、彩虹、徽记食品、全友家私、趣睡科技等企业均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平台化已成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领域。2023年1-7月,全省实现网络交易额3867.4亿元,其中大宗及B2B网络交易额3150.3亿元,B2B电商交易额实现2457.8亿元,占全省网络交易额89.4%。

下一步,我们将把握发展机遇和产业变革趋势,主动抢抓“平台赋能”“融合增效”重大机遇,推动“平台+制造”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支持力度,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中的,引导服务型制造平台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更好推进制造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四川建设。

三、关于营造有助于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市场空间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依托制造大省和服务大省优势,进一步破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隐性壁垒,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持续推动“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和双轮驱动。推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93号),明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为主要路径发展新经济,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打造新经济重点场景36个。鼓励制造业企业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可暂不变更。消除制造业与服务业在适用优惠政策和能源资源使用上的差别化待遇,制造业企业的服务业务用电、用水、用气等采取与一般工业同价的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服务”融合企业按照规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税降费系列政策,建立健全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制度,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名单,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制造+服务”融合对催生的新业态、新服务,探索建立信用监管、弹性监管、触发式监管新机制,开展宣传引导、信用承诺、行政提示等柔性监管,推动由事后处罚式监管向事前指导性监管转变。落实法律法规“非禁即入”,在严守安全环保底线的前提下为“制造+服务”融合发展留出更大空间。

四、关于培育融合人才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提升高校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的契合度。2022年,全省高校新增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增材制造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等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专业59个,撤销、停招专业16个,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需要,新设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专业。探索“培养+就业”“教学+实践”“研发+转化”的产教融合新范式,协同教育、财政、科技等部门立项建设两批35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订制式培养学生4400余人。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领域立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7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6个,获批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推动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健全产教融合政策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关高校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增设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新兴专业和交叉专业,进一步扩大“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模。

感谢您对工业经济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杜高杰;联系电话:028-86982295)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3年9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