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经信提案〔2025〕59号
刘旭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全省产业体系不优的建议》(第0763号提案)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商省委人才办、省委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四川证监局等相关部门,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一是修订《四川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管理办法》,2024年新认定18家数促中心,累计认定55家数促中心。二是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计划,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工业企业开展评估诊断。三是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用云,支持“平台服务商+中小企业”联合转型,成都、宜宾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对标全国一流水平建设示范标杆,累计打造近400项国家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智能工厂、5G工厂。
(二)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一是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发布新赛道重点领域指南,布局建设绿色氢能、生物技术等6条“主赛道”和先进存算、超高清视频等19条“快车道”。二是强化聚链成群,在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装备等产业领域“赛马”遴选首批17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航空航天、生物医药2个集群新入选“国家队”,全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规模排名提升至中西部第一。三是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支持企业转企升规、专精特新发展,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支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纳入我省“十四五”规划。先后组织成都经开区、攀钢集团等成功申报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二是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协同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共建成宜国际物流园等重点项目;与川东北经济区加强产业协作,探索“双飞地”产业发展模式;与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协作和战略资源开发,首批14个绿色低碳产业合作项目签署合作协议,极核引领的区域合作共兴格局加快形成。
(四)突出融资创新。一是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提升制造业贷款占比,实施2024“政银聚力赋能制造”金融支持制造业行动,举办“金融支持制造业银企对接会”。二是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出台关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企业发行交易所债券融资,举办“四川省大体量债券发行人走进上交所”等活动,发行科创债、绿色债等创新品种。三是壮大耐心资本,优化重构四川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落地S母基金,建立辖区企业私募股权融资需求项目库,指导行业协会和私募机构积极参与投融对接、产业合作。
(五)强化人才招引。一是深入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实施战略科学家和院士后备人选、集成电路、国防科工、基础研究、青年科技等5个重点领域人才专项,以重点人才突破带动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二是积极推进人才对外开放合作,高规格召开省校战略合作十周年创新发展推进会,先后与3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省校战略合作关系,吸引33.9万名合作高校人才来川发展。三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四川省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等,不断为人才松绑赋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深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好用好省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高标准建设数字园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工业领域垂直行业大模型,实施“AI+”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加强“算电协同”。探索建立“水风光氢”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转化利用基地,构建以新型光伏、锂电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率先建设零碳工业园区、零碳工厂。
(二)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核医疗等细分领域,推动新兴产业成链集聚发展。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启动四川省“十五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谋定我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主要工作、保障措施等。加快培育产业新赛道,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活动,加快赛手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和应用场景打造。布局未来场景,探索应用场景牵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可行路径,推动未来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推广。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赋”行动计划,加快培育系统集成、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指导成立产业电商专委会,开展“双推”活动,提升制造业企业应用产业电商促销增销水平。组织专家深入企业一线,围绕服务化增值把脉问诊。进一步促进区域融合,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力争遴选出更多跨区域的产业协作项目。
(四)深化金融赋能。优化产业金融服务,持续做好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再贷款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广、申报、服务等工作,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总对总”批量业务合作,为制造业中小企业批量化融资增信,按照相关规定降低担保费率。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搭建“两库一平台一系统”,继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支持优质企业通过IPO、债券等多形式融资。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切实发挥成都“头雁引领”作用,做强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三翼驱动”功能,夯实其他市(州)“多点支撑”基础。深入实施“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认真做好两院院士增选、国家人才计划人选推荐工作。启动实施四川省人工智能人才专项。做好全省首批战略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后备人选“一对一”培养工作,遴选支持新一批国防科工、基础研究、青年科技等重点领域优秀人才,分类给予针对性培养支持。
感谢您对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欧浪;联系电话:028-86262684)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