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5-04-18
信息来源: 材料工业处
浏览量:
字体:

2025年4月,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省能源局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光伏、风电、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光伏、风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氢能技术不断突破,新能源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能源革命的关键领域。

四川作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大省,集聚新能源企业近200家,创新平台30余个,已构建形成“成乐眉宜”光伏产业走廊和“三州一市”光伏应用基地、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自攀氢能产业集群,“成渝氢走廊”不断提质扩容。2024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约2350亿元,其中光伏1950亿元,风电250亿元,氢能150亿元。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的通知〉》(川办发〔2024〕35号)文件要求,为充分发挥我省新能源产业规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协同联动,巩固提升发展质效,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高质量发展,研究出台《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二、起草过程

《方案》在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由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省能源局共同起草。起草过程中,经济和信息化厅就重点问题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先后两次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市(州)意见,完成合法性审查、公平性竞争审查、专家论证咨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等规范程序。

制定过程中,重点把握“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优化产业生态。聚焦光伏、风电、氢能三条重点产业链,健全协同推进机制,以成都、乐山、德阳等主要承载地为核心,牵引带动宜宾、眉山、广元、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等协同发展地联动发展,通过内培外引、供需合作,着力补齐产业短板,培育产业生态,推动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方向加速迈进。二是注重创新能力提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推动企业联合在川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创新联合体、中试熟化基地、检验检测平台,组建新能源材料产业创新平台,推进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是注重强化政策支持。从强化技术创新、强化要素保障、扩大推广应用三个维度,制定了14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优化电力、金融、人才等供给体系,为新能源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含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保障措施四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巩固提升我省新能源产业领先地位,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并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力争达到6000亿元,光伏、风电装机规模达45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二)重点任务。提出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实施企业培育壮大行动、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智改数转增效行动、实施应用领域拓展行动、实施绿色安全低碳行动、实施金融资本助力行动、实施产供运销保稳行动等八方面内容,明确了工作举措和责任分工。

(三)政策措施。主要包含强化技术创新、强化要素保障、扩大推广应用等三方面14条具体政策措施,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四)保障措施。明确依托“链长制”工作机制,发挥链长办议事协调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清单制+责任制”推进目标任务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